抗戰(zhàn)前后我國茶葉:(二)抗戰(zhàn)前我國茶業(yè)和茶葉 (1)
科技的改革發(fā)展北伐勝利至抗戰(zhàn)這一階段,雖然日本對我國的侵略得隴望蜀,各地的經濟還仍凋敝,但民國的一統(tǒng)局面畢竟為我國茶業(yè)的近代發(fā)展,也帶來了某些基礎。另外,加上這期間從日本留學歸國的學者,以及國內一批大學農學院畢業(yè)的學生如張?zhí)旄?、莊晚芳、陳椽等等相繼投身茶葉工作,所以,由于這批近代茶葉科學工作者領導和加入我國茶業(yè)改革的實際,從而使我國茶業(yè)的近代化建設,也真正獲得了切實和較快的發(fā)展。 具體來說,這一時期完成的主要工作,首先是茶葉檢驗機構的建立。1887年以后我國茶葉貿易的“日形減退”,原因很多,但其中之一就是各地茶葉商販“作偽攙雜”,所以早在1914年張謇任農商部長時,就呈文“擬在漢口、上海、福州等銷茶地點,設立茶葉檢查所”,并初擬了一份《茶葉檢查條例》①。但由于一些具體原因,茶葉檢查所實際沒有建立起來。 北伐結束后,國民政府1928年在上海才正式籌建商品檢驗局。1930年吳覺農至該局工作后,圍繞茶葉檢驗和生產、貿易,開展了一系列工作,這時也直到這時,我國政府設立的茶葉機構,才開始由消極的限制和稅茶,對茶業(yè)和茶葉科技的改革、發(fā)展,真正起到領導和促進的職能。繼上海之后,漢口等出口茶葉口岸,也相繼成立了商品檢驗局。1931年,上海商檢局由吳覺農、張康澤等人草擬出了我國第一份《出口茶葉檢驗規(guī)程》;6月29日經“茶葉標準審委會”通過后,報實業(yè)部批準,予7月8日在報上公布,并由上海商檢局對出口茶葉首先執(zhí)行②。1932年7月中旬,實業(yè)部召開第二次全國商品檢驗會議,提出當年茶業(yè)最低檢驗標準,除上海外,這時漢口商檢局也開始執(zhí)行①。其后,每年對檢驗標準又不斷調整和不時注進新的內容。這些對保證我國出口茶葉質量,都起到了顯著的作用。1936年起,實業(yè)部又倡導各產茶區(qū)實行產地檢驗,這不只使產地和出口檢驗結合,而且使檢驗由消極檢查變成為對茶葉生產的一種積極推動和指導。 另一重要工作是調查考察。當時上海商檢局局長蔡無忌在其改進華茶方案提出的第一項工作中,就是要開展“調查考察”。其稱“欲圖華茶對內事業(yè)之改善與對外貿易之擴充,其辦法須積極調查各省栽培制造狀況,各產茶國改良步驟?!雹谶@一點,也是當時社會上流傳的一致看法。如1932年,當行政院成立農村復興委員會時就提出,“稻麥棉絲茶五項為中心改良事業(yè)”,布置東南各省和各重要茶區(qū),分頭派員進行實地調查。當時參加茶業(yè)調查的,除農村復興委員會下屬機構和上海商檢局外,還有中央農業(yè)實驗所和四省農民銀行委托金陵大學農經系等許多單位(一般都有具體的調查報告發(fā)表)。如中央農業(yè)實驗所在1933—1934年間,通過“各省農情報告員”的調查統(tǒng)計,在1934年11月對各省茶葉消費、各省茶葉代用品和各省茶葉生產實際,都一一列出了詳細的調查數(shù)據③。而這些調查報告中最具參考和指導意義的,還是吳覺農和胡浩川所編寫的《中國茶業(yè)復興計劃》一書。是書即是據吳覺農等所調查的安徽、浙江、福建、江西等省茶葉生產資料寫成的。除此,1935年前后,吳覺農還奉全國經濟委員會農業(yè)處等單位派遣,至日本①、印度、錫蘭、爪哇及英國、蘇聯(lián)等地調查了茶葉產制、貿易和消費等情況;回國后又撰寫了《中國茶業(yè)問題》一書。差不多與此同時,中央立法院統(tǒng)計局根據這期間各地陸續(xù)上報的調查材料,還核定出版了《中國七十二年來華茶出口貿易報告》②。這些對當時茶業(yè)改革和發(fā)展,不但提供了比較可靠的依據,而且也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蔡無忌改進華茶的第二條措施,就是針對過去栽培和制茶“不用科學方法”的缺點,提出要“籌設試驗及研究機關”。前面說過,1915年農商
相關熱詞:
延伸閱讀:
· 黃山毛峰的傳說10-09
· 蔡襄“龍團”細分明10-09
· 水金龜?shù)膫髡f10-09
· 英國飲茶的由來10-09
· 茶之誕生(下)10-09
微信公眾號:puersir;
茶中網:m.sinowalls.com
普洱茶知識交流請?zhí)砑觽€人微信號:chanchadashi
古樹茶,普洱茶,紅茶,白茶等購買請關注陳老師微信,或點擊囤茶優(yōu)選商城進入購買。國家級制茶工程師,國家一級評茶師-陳財嚴選推薦。
一鍵關注陳老師微信號: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