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將進入《茶經》的一個新篇章“二之具”的學習。學習之前呢,先看一下“二之具”是什么,它可不能理解為我們常說的茶器具,喝茶的器皿啊!應該理解為“工具”:制茶所用的工具。從這一點上,至今除《茶經》之外還沒有哪部茶書對制茶工具講的這么詳細,這也是茶圣陸羽又一個了不起的地方。
這一章往往經常被人忽略,因為人們大多只為喝茶,所以并不去了解茶的生產制做所用的工具。包括現今的所有茶書,講了茶的各種各樣問題,唯獨沒有對生產制作茶的工具濃墨重彩過 。而茶圣陸羽將茶的采制工具放在第二章,絕非偶然,一定是親身采過茶、制過茶,感受過、了解過其中的艱辛。同時可以窺見當時的茶餅生產已經具有一定的規(guī)模,《茶經》所描寫的采制工具應該是針對當時的生產所需制作的。
《茶經》二之具詳細記載了當時各種各樣制茶工具的尺寸、規(guī)格、用途及用法。開篇第一樣兒呢,講的是個筐,有人叫他籃子,也有人叫它籠子或者叫筥(jǔ)。它呢有個名字叫“籯(yíng )”,它是一種用竹子編制的容器,可以存放物品。原文是這么說的:“籯(yíng ):一曰籃,一曰籠,一曰筥(jǔ)。那多大呢?原文說的很明白,以竹織之,受五升,或一斗、二斗、三斗者,茶人負以采茶也”。也就說啊,這個籯的容量有限,大小分為五升、一斗、兩斗和三斗(十升為一斗)。采茶人在工作的時候,一般把他背在背上。
在這,重點說說這一句“茶人負以采茶也”中的“茶人”。那什么是“茶人”呢?今天發(fā)展為從事茶葉產制、茶業(yè)貿易科研的人。隨著茶文化的傳播及弘揚,“茶人”的隊伍不斷擴大,概念不斷更新。我們今天經常能聽到很多稱為“茶人”的人,雖然由于看法不同,但只要是愛茶、惜茶的人都算“茶人”也不是不可以。
茶圣陸羽心中的“茶人”是誰呢?是第一個采茶、制茶之人。我們應該了解,一杯好茶的背后是采茶制茶人歷盡艱辛得來的。有這樣一首清代詩人陳章的詩很能體現采茶時的辛苦:
《采茶女》
鳳凰嶺頭春露香,青裙女兒指爪長。
度澗穿云采茶去,日午歸來不滿筐。
催貢文移下官府,那管山寒芽未吐。
焙成粒粒比蓮心,誰知儂比蓮心苦。
當時的鳳凰嶺這個地方產好茶,采茶女留著修長的指甲,為什么留長指甲呢?因為茶得掐??!天不亮就上山,忙活了半天都裝不滿一筐,也就是我們上面所講的“籝(yíng )”,這里我們要知道產好茶的地方一定是人跡罕至的高山、深山里,那路就非常不好走,采茶又多是初春季節(jié),山里早晚是很冷的,可見工作是極為辛苦的。當年如果作為了貢茶,由于交通問題,官府會早早索要,而且要的很急,還不給錢,采茶人都不知道山里的茶長沒長出來,就得辛苦上山采摘,做出來的茶那么好看,像粒粒蓮心那么細嫩??刹刹枞说男睦飬s比吃了蓮心還苦。這首詩很形象的描寫了采茶制茶工作的艱辛。
現在我們從很多媒體宣傳采茶是這樣的:清晨,陣陣鳥鳴從林中傳出,顆顆晶瑩剔透的露珠從葉子上滑落,無邊的茶園、清新的空氣、還有漂亮的采茶女。。。
有點假吧!可真實的是什么樣的呢?我們從兩首詩中了解一下吧!一首是清代詩人張日熙的《采茶歌》,里面有這么幾句很有意思:
布裙紅巾檢梳妝,茶事將登蠶事忙。
玉腕熏爐香茗洌,可憐不是采茶娘。
簡單的梳洗一下就得開始采茶的工作,然后還得養(yǎng)蠶呢,哪有時間精心打扮。真正點著香爐享受這杯香茶的不是這些辛苦采茶的姑娘,而是富貴人家的小姐。
另一首是我們最愛下江南的乾隆爺,親自看到采茶真實場景后寫了一首詩,其中一句“村男接踵下層椒,傾筐雀舌還鷹爪”是說這不是女人干的活,勞動量太大了,男人們得上。
這兩首詩都說出了采茶的辛苦,所以請大家珍惜茶中的每一片葉子,這些都是無數人的辛苦努力得來的。一首《憫農》結束今天的學習,下一篇我將繼續(xù)分享《茶經》二之具的精彩內容,敬請關注!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古樹茶,普洱茶,紅茶,白茶等購買請關注陳老師微信,或點擊囤茶優(yōu)選商城進入購買。國家級制茶工程師,國家一級評茶師-陳財嚴選推薦。
一鍵關注陳老師微信號: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