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前年時,神竅大開,愛上飲茶。
我華夏之茶,博大精深,卻獨鐘情于普洱,普洱之中,獨鐘情于勐臘。勐臘之下,又有易武、蠻磚兩大茶山。
而蠻磚,就位于勐臘縣的倚邦、革登、曼撒、易武四座茶山之間,東接易武,北連倚邦,居于古六大茶山的中央位置。
蠻磚古茶山,其實包括蠻林和蠻磚等地。
地理上,由易武古茶山西行經(jīng)高山寨,過磨者河承天橋經(jīng)蠻林才到蠻磚。包括曼莊、曼林、曼遷三個寨子;包括曼遷村、曼莊村、新曼拱村、八總寨、瓦竜村、曼林村。
而曼莊村,即是史書中所說的慢磚了。
這慢磚得名之說,其實有趣,崇拜諸葛亮的茶山人說,諸葛亮當(dāng)年來六大茶山時在曼莊埋下一個鐵磚,于是這里稱為埋磚,后又演繹為蠻磚;另一個說法為傣語中曼莊意為大寨子中心之村,因曼莊過去是土司頭人們經(jīng)常聚焦末會商議解決各種事務(wù)的地方,故稱曼莊?!贝?,即為慢磚/蠻磚得名所在也。
與易武一樣,蠻磚同屬古六大茶山之一,但因茶葉集散地在易武,易武又更是茶馬古道起源地,名氣在外人看來更響亮些,遂后人便多以“易武茶”統(tǒng)稱之。若非熟悉文史,又諸山走過,理順這其中的關(guān)系,其實殊為不易,我有幸有閑,大體走過了一遍,說是游山尋茶,其實倒更像是探險,山高林密,莽莽蔥蔥,其毒蟲蛇蟻,翻嶺爬坡,個中滋味,當(dāng)真甘苦自知,這路上的游記不妨待下次再徐徐道來。
蠻磚茶歷史悠久,清朝阮?!镀斩栌洝分杏涊d:“普洱茶名遍。味最釅,京師尤重之。福來滇,稽之《云南通志》,亦未得其詳,但云產(chǎn)攸樂、革登、倚邦、莽枝、蠻磚、曼撒六茶山,而倚邦、蠻磚者味最勝?!?/p>
其各山各寨,各林各種,其實各有千秋。雖未必伯仲之間秋色難分,但各有風(fēng)情,其實也算是人間一大熱鬧,未必非要同一色,異香自在品茶人,所以說,這品茶,其實乃是個私事而已,而這琳瑯滿目之屬,才當(dāng)真是人間大幸??!
易武蠻磚之茶,凡上品者,必兩芽一葉,多者不取,少者不佳,其形舒展,其勢張牙,外間不識者多不知其種均為大葉種,尤異于喜綠茶者之細(xì)巧婀娜,易武茶可謂身高膀闊,大開大闔,剛猛霸道。
(易武茶,其實是真正的大葉茶,這舒展開來的茶葉和小芽尖相比,才能知道這普洱茶樹的雄壯吧……)
其古茶樹,若上三~四百年者,竟有二三十米高壯……采茶之人,需得搭上鋼筋腳手架,拾級移步之后,方可采摘,但往往并非所有茶樹都會搭配架子,故不少藝高膽大者,摘茶之時,猶如山中老猿,身靈輕巧,矯健騰挪于古樹之上,我在底下初看時,也都手心冒汗,待到一兩日過去,但看這些成竹在胸高手,我也已然可以在樹底下老神在在的納涼躲蔭了……
樹高幾許,取其嫩芽
正是那句,若將容易得,便作等閑看?。?/p>
手中端起這蠻磚茶餅,卻不正是那日采摘所得?哈哈
來,雖憶往昔,狼亢歲月稠,于今夜時,鐵鍋煮水,紫砂泡茶。
心中沉思處,手上端茶時。思緒翻涌不過片刻,這茶,已然三泡水矣,所謂頭道水去塵,二道水去澀,三道水佳然,其實還未到這三道水處時,澀味便已然退去,而輕煙起處,滿室馥郁,蘭香縈紆。齒頰之間,余香縈繞;喉腹之處,滿腔甜津;口鼻心眼,莫不欣然,發(fā)膚脊背,暖意洋洋。
呼!這蠻磚茶,濃烈沉郁,霸氣勁道,初而澀苦,過而暗香,其神韻不低調(diào),亦不張揚,恰如月圓夜聽驚濤,一浪翻起一浪,堆堆卷卷之上,劈山裂石,后勁如波潮怒漲,來來往往,反反復(fù)復(fù),起起落落,熙熙攘攘,歸于尾韻之時,正如滿月輝光灑落海面,星星灼灼,好不壯麗啊!這茶,妙哉,妙哉??!
期期堪遇蠻磚茶,
炭火鐵膽煎小芽,
熱茶熱火冬雨夜,
逍遙一壺暖天涯。
品茶之說,當(dāng)真就是個私事啊…
采茶之人的艱辛,恐怕少有人明了……
————————————————————————————————
注一:縈紆(yingyu)香氣在空氣中彌散徘徊的樣子
另記:易武之中,又分“七村八寨”,七村乃是:麻黑村、高山村、落水洞村、曼秀村、三合社村、易比村、張家灣村;八寨是指刮風(fēng)寨、丁家寨(瑤族)、丁家寨(漢族)、舊廟寨、倮德寨、大寨、曼灑寨、新寨。
附人物志:
[清]阮福(1801~1875),字賜卿,一字小蕓,號喜齋,清儀征人,居揚州。阮元三子。官至甘肅平?jīng)鲋?,候選郎中。通經(jīng)學(xué),尤好金石考據(jù)。著有《孝經(jīng)義疏補(bǔ)》10卷、《小嫏嬛叢記》4卷、《兩浙金石志補(bǔ)遺》一卷、輯有《揅經(jīng)室訓(xùn)子文筆》2卷、《呻吟語選》2卷??兜褫詷羌?4卷、《歷代帝王年表》、《古列女傳》等。
《普洱茶記》應(yīng)為阮福入滇時所寫的人文游記,收錄于《滇海虞衡志》,今日看這游記,感覺阮大官人還是沒有下到基層中去啊……
《普洱茶記》(全文如下)
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釅,京師尤重之。福來滇,稽之《云南通志》,亦未得其詳,但云產(chǎn)攸樂,革登,倚邦,莽枝,蠻磚,慢撒六茶山,而倚邦,蠻磚者味最勝。??计斩艦槲髂弦臉O邊地,歷代未經(jīng)內(nèi)附。檀萃《滇海虞衡志》云:嘗疑普洱茶不知顯自何時。宋范成大言,南渡后于桂林之靜江以茶易西藩之馬,是謂滇南無茶也。李石《續(xù)博物志》稱:茶出銀生諸山,采無時,雜椒姜烹而飲之。普洱古屬銀生府,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時,宋人不知,尤于桂林以茶易馬,宜滇馬之不出也。李石亦南宋人。本朝順治十六年平云南,那酋歸附,旋判伏誅,遍歷元江通判。以所屬普洱等處六大茶山,納地設(shè)普洱府,并設(shè)分防。思茅同知駐思茅,思茅離府治一百二十里。
所謂普洱茶者,非普洱府界內(nèi)所產(chǎn),蓋產(chǎn)于府屬之思茅廳界也。廳素有茶山六處,曰倚邦,曰架布,曰嶍崆,曰蠻磚,曰革登,曰易武,與《通志》所載之名互異。福又撿貢茶案冊,知每年進(jìn)貢之茶,立于布政司庫銅息項下,動支銀一千兩,由思茅廳領(lǐng)去轉(zhuǎn)發(fā)采辦,并置辦收茶錫瓶緞匣木箱等費。其茶在思茅。本地收取新茶時,須以三四斤鮮茶,方能折成一斤干茶。每年備貢者,五斤重團(tuán)茶,三斤重團(tuán)茶,一斤重團(tuán)茶,四兩重團(tuán)茶,一兩五錢重團(tuán)茶,又瓶裝芽茶,蕊茶,匣盛茶膏,共八色,思茅同知領(lǐng)銀承辦。
《思茅志稿》云:其治革登山有茶王樹,較眾茶樹高大,土人當(dāng)采茶時,先具醴禮祭于此,又云茶產(chǎn)六山,氣味隨土性而異,生于赤土或土中雜石者最佳,消食散寒解毒。于二月間采蕊極細(xì)而白,謂之毛尖,已作貢,貢后方許民間販賣。采而蒸之,揉為團(tuán)餅。其葉之少放而猶嫩者,名芽茶,采于三四月者,名小滿茶,采于六七月者,名谷花茶,大而圓者,名緊團(tuán)茶,小而圓者,名女兒茶,女兒茶為婦女所采,于雨前得之,即四兩重團(tuán)茶也;其入商販之手,而外細(xì)內(nèi)粗者,名改造茶;將揉時預(yù)擇其內(nèi)之勁黃而不卷者,名金玉天,其固結(jié)而不改者,名疙瘩茶。味極厚難得,種茶之家,芟鋤備至,旁生草木,則味劣難售,或于他物同器,則染其氣而不堪飲亦。易武中聘號始創(chuàng)于公元1887年,是易武正山傳統(tǒng)百年老字號,遵循“以德制茶、表里如一”的理念,在復(fù)雜多變的今天仍然堅持古法制茶,傳承清朝貢茶老字號的文化精髓,發(fā)揚其表里如一的制茶精神,遵循普洱精品制作工藝,潛心打造品質(zhì)優(yōu)秀,脈絡(luò)清晰,永世留香的易武普洱茶。
古樹茶,普洱茶,紅茶,白茶等購買請關(guān)注陳老師微信,或點擊囤茶優(yōu)選商城進(jìn)入購買。國家級制茶工程師,國家一級評茶師-陳財嚴(yán)選推薦。
一鍵關(guān)注陳老師微信號: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