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印度經濟學家阿馬蒂亞·森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失蹤的女性”命題。森發(fā)現,與歐美發(fā)達國家相比,東亞、南亞和阿拉伯世界的發(fā)展中國家的男女性別比例存在顯著差異。譬如,西歐國家的女性占總人口的比重大約為51%,而這些發(fā)展中國家的女性占比卻在48%左右。假如這些發(fā)展中國家的男女性別比例和發(fā)達國家相同的話,那么就應該多出超過1億女性(其中超過1/3來自中國),現在這些女性居然在統計上不存在了,“失蹤的女性”都去哪兒了?
從生理角度來看,在同等護理條件下,男性比女性更脆弱,更不容易存活。人類的性別比例大體遵循這樣一種有趣的規(guī)律:因此出生階段男女比例要略微高于1(約為1.05),到成年階段男女比例大體上為1,而到老年階段該比例將變得小于1,這時,同年齡段的女性要多于男性。但是從全社會整體來看,男女比例將維持在1左右。顯然,發(fā)達國家的情形更加符合自然的生理規(guī)律,相比之下,發(fā)展中國家的情形更加耐人尋味。
我們假設,發(fā)展中國家和發(fā)達國家在出生階段男女比例都是相同的,那么,現實中發(fā)展中國家女性比例偏低的原因一定是,這些女孩出生后由于各種人為因素而過多地、過早地死亡了。這些因素包括:殺嬰、遺棄、受虐待、營養(yǎng)不良、疏于照顧而出現的各種意外事故。的確,對于生活在中國,尤其是中國農村的人來說,這些似乎都是司空見慣的現象。在這些現象的背后,其深層次原因可能是,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偏愛男性的社會偏好(文化),以及,更短期地是女性經濟地位太低。不管何種原因,大量的女性在出生后不能活到老年階段,甚至不能活到成年階段就死去了,這無疑是一個非常悲慘的現象。
一位年輕的美國女性經濟學家奧斯塔(EmilyOster,2005)提出了一個使我們略感心安一點的假說,她認為,其實這些所謂的“失蹤女性”一開始就沒有生下來。她發(fā)現醫(yī)學上有一種觀點:如果女性感染了乙肝病毒,那么她生下來的孩子更有可能是男孩。考慮到像印度和中國這樣的發(fā)展中國家相對落后的衛(wèi)生條件,尤其是大家都知道,中國本來就是乙肝病毒感染大國,因此,造成男女比例失調的“罪魁禍首”可能正是乙肝病毒,而不是過去所認為的人為因素所致。奧斯塔隨后找來大量經驗數據支持了她的猜想。
但是,兩位臺灣學者林明仁和駱明慶(2008)很快站出來反駁了她的觀點,因為臺灣從1986年開始對所有懷孕女性進行乙肝病毒感染檢測,因此保留了超過3000萬樣本的原始數據,而從這些數據來看,盡管感染乙肝病毒的確會導致生男孩的比例略微提高,然而根本不可能達到令日后男女比例嚴重失調的水平。此后,奧斯塔(2010)本人也再次用中國大陸某地的數據進行經驗檢驗,結果同樣表明她的假說在中國并不具有顯著的解釋力。也許,我們還是不得不回到最初的解釋上去,那就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發(fā)展中國家男女比例失調的根源是,經濟文化上對女性的歧視導致的各種人為因素所致。
怎么找到經驗數據來證明呢?另一位女性經濟學家錢楠荺(Nancy Qian)2008年發(fā)表在QuarterlyJournalof Economics的一篇論文,巧妙地利用中國農業(yè)改革后茶葉價格的上升作為女性經濟地位提高的代理變量,再次對“失蹤女性”命題進行了嚴謹而細致的分析。她發(fā)現,在男性收入不變的前提下,女性收入增長能夠提高女孩的存活率,也能夠提高女孩受教育的年限,從而能夠緩解男女比例失衡問題?,F為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的錢,在寫這篇文章時還是MIT的博士研究生,她也因為這篇論文而成為當時的學術新星。
中國的農業(yè)改革與茶葉價格提高
為什么中國的茶葉價格能夠幫助我們理解“失蹤女性”的去向?或者換種說法,為什么利用茶葉價格的變化,能夠解釋是女性收入的增長而不是其他因素導致了女性存活率,以及由此導致了女性人口比率的提高呢?要回答這個問題,邏輯上就要解釋清楚,為什么茶葉價格的變化相對于女性人口比率是外生的。而要理解這一點,就要了解中國發(fā)生在20世紀70年代末的農業(yè)改革。
改革之前,中國的農業(yè)生產體制有兩個基本安排:其一是1952年建立起來的統購統銷制度,這個制度把農作物的生產與銷售納入到統一的中央計劃;其二是土地集體所有制為基礎的人民公社制度。按照中央計劃,各類農作物分為三個種類:第一類是谷物、油料和棉花等關系國計民生的農作物;第二類是包括牲畜、蛋類、魚、蠶絲、茶葉等在內的39種主要經濟作物;第三類是其他農業(yè)產品(主要是地方特產)。中央計劃對第一和第二類農作物制定收購數量指標和收購價格,并將收購數量分解到各個農場或生產隊,而人民公社則為落實這種收購計劃提供了制度保障。
經歷了三年大饑荒之后,中國的中央政府高度重視谷物生產,通過強制要求擴大種植面積來提高谷物產量。這種“以糧為綱”的政策導致中國的農業(yè)生產出現了嚴重的“逆專業(yè)化”現象,許多更適合生產經濟作物的地區(qū)也不得不把大量土地用于完成中央的谷物生產指標。這種安排導致適合種植茶葉和水果的地區(qū)農民只能獲得更低的收入。20世紀80年代初,伴隨著自下而上的家庭聯產承包制的推廣,農業(yè)產量得到了大幅提高,在此背景下,中央大幅度提高了對谷物和經濟作物的定購價和超購價,調價重點放在第二類經濟作物上。家庭聯產承包制的實施賦予了農戶調整種植結構的權利。在這兩大改革政策的影響下,包括茶葉在內的各種經濟作物的產量和市場價值都得到了大幅提升。
茶葉價格的提高
果然提高了女孩的存活率
為什么上世紀80年代初茶葉價格的提高能夠反映種植茶葉地區(qū)女性收入的提高呢?這一點主要是由茶葉采摘的特點所致。盡管成年女性在茶樹的種植和看護方面并不比男性占有優(yōu)勢,然而,茶葉生產的主要勞動力投入在于采摘環(huán)節(jié)。成年女性在采茶環(huán)節(jié)比成年男性和兒童都更具有絕對優(yōu)勢,原因在于采茶需要小巧靈活的手指,而且,茶芽越嫩越值錢,而兒童通常被認為更加粗心,容易損傷嫩芽;此外,茶樹普遍不高,這使得身材更高的男性采摘更為不利。此外,采茶工作非常精細,這要求采茶人不能有任何偷懶和馬虎,因此抑制了雇傭家庭外勞動力的可能——由于過高的監(jiān)督成本。
在適宜種植茶葉的地區(qū),男性通常從事完成國家收購任務的谷物種植,而女性則由于其茶葉生產上的生理優(yōu)勢而更多地轉向茶葉生產。這樣便導致改革后,在種茶的農戶家庭內部形成了這樣一個事實:茶葉價格的上升不但增加了家庭總收入,而且提高了女性勞動力的收入在家庭總收入中的比重,換言之,提高了女性勞動力相對于男性勞動力的經濟價值。
由此,錢楠筠便可以基于種茶地區(qū)和非種茶地區(qū)農戶家庭內部女性收入比重不一樣的變化,來衡量女性經濟地位是否會影響不同地區(qū)家庭的女孩的存活率。但是,要確定兩者的因果關系,還需要排除一些可能,譬如說,相比于不種茶葉的地區(qū),是不是種植茶葉的地區(qū)本來就有更加偏愛女孩的文化傳統呢?如果這個社會偏好確實存在,那就無法證明種茶地區(qū)女孩更高的存活率是因為女性經濟地位的改善。好在,通過比較改革前兩種地區(qū)的男性占總人口的比重,錢楠筠排除了這種可能,因為沒有發(fā)現改革前種茶地區(qū)有更低的男性比重,事實是那里的男性比重還要更高。但是改革后,種茶地區(qū)男性比重很快就低于非種茶地區(qū)了。
接下來人們可能要問,茶葉價格的提高及由此導致的成年女性相對收入的提高,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女孩的存活率呢?根據錢楠筠的計量分析,她發(fā)現,給定成年男性帶給家庭的收入不變,如果成年女性的收入增加幅度達到家庭總收入的10%,則能夠使得女孩的存活率提高1.3個百分點。這是一種什么狀況呢?她解釋道,這意味著,如果女性的收入增幅能夠達到20%的話,由此導致的女孩存活率的提高將消弭中國和西方發(fā)達國家在男女性別比例的差異。換言之,中國數千萬“失蹤的女性”在這種情形下就都能夠“回來了”。
那么,有沒有一種可能,即在男女經濟地位不變的前提下,家庭總收入的提高也能達到改善男性性別比例的效果呢?錢楠筠分析了那些以種植對男女勞動力投入影響中性的經濟作物的地區(qū)家庭收入數據,但沒有發(fā)現這種效果。此外,她還分析了種植有利于提高男性經濟地位的水果的地區(qū)的數據,結果發(fā)現,男性經濟地位的提高將明顯降低女孩的存活率。
為什么茶葉價格提高
能夠讓更多女孩活下來?
理論上,茶葉價格的提高可能會通過四個途徑影響到女孩的相對存活率:其一是,由于茶葉價格提高會使得父母認為,相比于兒子,將來女兒的收入更可能得到改善,從而增加了擁有女兒的意愿;其二是,如果女兒對于父母而言是一種奢侈品的話,那么家庭總收入的提高將增加擁有女兒的意愿;其三是,增加偏向女性的收入會提高母親在家庭中的談判地位,假如相比于父親,母親可能更偏愛女孩的話,則女性談判地位的提高也會改善女孩的存活率;最后,成年女性勞動力的價值提高后,會導致性別選擇成本的提高從而不愿意遺棄生下來了的女孩。
按照前面的計量結果,途徑二并沒有受到經驗數據的支持,而途徑一和途徑三似乎是更加合理的解釋,途徑四則由于數據缺乏的原因而無法得到明確的檢驗。這意味著,女兒在父母心里并不是消費品,而是投資品,因為成年女性收入的提高會使得父母對女兒未來的相對收入有一個更好的預期,因此父母更愿意把撫養(yǎng)大女兒作為一種具有經濟意義的投資行為。由于途徑二的被否定,茶葉價格提高改善了女性在家庭的談判地位的假說,似乎得到了更強的經驗支持。對于這一假說更進一步的經驗支持還來自于,錢楠筠發(fā)現,女性經濟地位的提高,會同時改進女孩和男孩受教育年限的長度,而男性經濟地位的提高會減少女孩的受教育年限,而對男孩受教育年限沒有影響。這也意味著,由于母親和孩子待在一起的時間更長,并且母親往往比父親更重視教育,因此,一定是母親的經濟地位提高后,她利用自己談判地位的提高為所有孩子爭取到了更多的受教育機會。
作者在文章最后寫道,研究結果的政策含義昭然若揭:為了扭轉發(fā)展中國家男女性別比例不合理的狀況,必須增加成年女性的相對收入水平。如何才能增加呢?這已經是另一個研究話題了。在文章中,作者提醒我們,成年女性的相對收入水平不發(fā)生改變的前提下,產前性別鑒定技術的推廣將降低父母對孩子性別選擇的成本,也許這會進一步帶來發(fā)展中國家男女性別比例的失衡。她的這個猜測已經通過其他學者的經驗研究而得到了證實,李宏彬等人(Hongbin Li & Hui Zhang, 2009)發(fā)現,B超技術的推廣應用同時在中國農村地區(qū)和城市地區(qū)提高了男性的出生比例(尤其是城市地區(qū))。當然,按照Ebenstein(2008)的研究,這種人為的性別選擇,與中國的一胎政策具有非常大的關系。性別比例的嚴重失衡將對婚姻市場和勞動力市場帶來諸多負面影響。也許,從中國長遠發(fā)展看,放寬生育政策的確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刻了。
(文章轉載至——茶葉復興)
古樹茶,普洱茶,紅茶,白茶等購買請關注陳老師微信,或點擊囤茶優(yōu)選商城進入購買。國家級制茶工程師,國家一級評茶師-陳財嚴選推薦。
一鍵關注陳老師微信號:435121